2025年5月25日上午,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李国华应邀前来太阳成集团tyc1050,为师生带来题为《鲁迅〈孔乙己〉释读》的学术讲座。讲座由严靖副教授主持,本校师生及多名外校学者参加讲座。
李国华老师从《孔乙己》的周边材料切入,首先向在场听众厘清文本的“确定性”部分:从《新青年》刊物的排版到“孔乙己”三个字的古典文献由来,李老师详细描绘了《孔乙己》创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。接下来,李老师以“虚无的寓言与形式的不确定性”为主题带来有关《孔乙己》文本中“不确定性”部分的讲述,并围绕两个答案尚不明晰的重要问题展开:小说中的孔乙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“我”为什么要讲述孔乙己的故事?
李老师首先对作为叙述者的“我”在成年后重提孔乙己的原因作出了解读。这背后存在多种可能:或许是成年后的“我”依然被生活的无聊感所困,怀念那稀少的快乐瞬间;或许是阅历增长后,“我”对孔乙己这个难得的品行好的人产生了迟来的感慨和同情;又或者,“我”在现实中遇到了类似孔乙己的遭遇者,触发了这段记忆。此外,鲁迅本人曾在《呐喊·自序》中提到“不恤用了曲笔”的写作策略,“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”或许正是这种“曲笔”的体现。这意味着,叙述者“我”的功能在讲述过程中悄然发生了微妙的移位,他不仅是当年的小伙计,也可能承载了作者鲁迅对孔乙己的悲悯,以及对那个凉薄社会的无声批判。
随后,李老师剖析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独特性。他指出,孔乙己并非传统意义上血肉丰满、背景清晰的现实主义角色。在鲁镇咸亨酒店这个小小的社会舞台上,孔乙己的身份是模糊而尴尬的,他是“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”,像一道刺眼的光,打破了酒店里短衣帮与长衫客的固有界限。他的来历、他为何屡试不第、他偷书背后具体的心路历程,小说都语焉不详。关于他的一切信息,几乎都来自酒店里的道听途说和众口一词的嘲笑。他的名字“孔乙己”本身,就是一个绰号,一个空洞的符号,没有任何实质意义。孔乙己是鲁镇社会发明并消费的一个“符号”,一个测试出社会崇拜强权、欺凌弱者本性的“试纸”,一个映照出人际关系冷漠与精神荒芜的“虚无的幽灵”。他不是一个人,而是那个时代某种普遍生存困境的象征——一个被彻底符号化、失去个体深度与尊严的“空心人”。
讲座最后李老师总结道,通过《孔乙己》这部看似“很拙”的小说,鲁迅暗示了鲁镇符号系统的崩溃,暗示了鲁镇快乐的荒诞和无聊,暗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缺失,暗示了自我意识的匮乏,暗示了人类状况的荒芜,从而是关于虚无的寓言。但在它形式的不确定性中,“我”和“孔乙己”都不够丰富立体,大部分信息都或者不充分,或者不具体,从而使得小说变成一个诱惑读者的同时又阻止读者进行破译的文本,因此关于虚无的寓言解读也是不确定的。而正是这样的“不确定”,使《孔乙己》得以持续地邀请每一位读者给出自己的解读,从而收获其不朽的文学力量。
互动环节中,主持人严靖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,多位师生就讲座内容及各自的思考感悟与李老师展开了对话和讨论。最后,讲座圆满结束。
(文字:傅熠彤;图片:孟令芳)